第四七七章 浒湾镇-《环球绿地大亨》
第(2/3)页
康、乾之后直到清末民初二百多年的时间,浒湾作坊林立,形成前后两条书铺街,聚集了六十多家刻书作坊。
工匠一千余人。如果以后世的书籍量来看大概觉得这样的人数,还有作坊数非常少的,但在明清时代,这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书籍生产地。
从明末开始,近四百年的时间里,浒湾先后有九十多家书坊从事雕版印刷与发行。
经营的图书种类约五千种以上。
其中两仪堂、三让堂、善成堂、文盛堂、大文堂、敦仁堂、红杏山房、渔古山房、旧学山房都是当时享誉业界的著名书坊。
浒湾刻印的经史子集、戏曲、蒙童课本、描红字贴、医方药书、佛经佛像、账册簿记等等,经金溪、抚州大量书商运作,不但带到了北京、南京、苏杭等地,也带去了湖湘、荆楚、川滇、黔桂等僻壤山乡。
乾隆年间金溪人在琉璃厂、正阳门摆摊设店,售卖刻书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和影响,成为其书业的主要力量之一。
今浒湾大文堂店屋犹存,其内还保留了三幅刻柱楹联,联曰:
雨粟以来多著述,结绳而后有文章。
宋艳班香开绮丽,韩潮苏海溯渊源。
琅函宝籍徵时瑞,玉检金泥广国华。
这些联语充分体现了浒湾书业的文化自信与追求。
旧学山房是浒湾医学世家谢氏创办的印书作坊,并不拘泥于国学,已经放眼看世界了。一套《地球韵言》,是以韵言形式介绍世界各国新知识的。
前后书铺街是两条大致平行走向的明清老街,各长约二百米,宽约三米。
前书铺街石拱门书“籍著中华”,后书铺街石拱门书“藻丽嫏嬛”。
前街口有一洗墨池,为工匠洗涤书版之处,池水墨黑。
原先池上有“会仙桥”,桥一端碑书“聚墨”,另一面书“流芳百世”。
传说是乾隆爷的手笔。两街之间有谯楼、巷道相通,全盛时专门供有打更人,每夜通宵巡街报更。
可惜林木森与方洢水,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,桥与碑今皆不存。洗墨池也是淤泥杂草,不复当年杨柳依依的风采了
现在印刷术飞速发展,雕版印刷成为了文化遗产。
雕版印刷的遗址已不多见,浒湾古镇依然保留着前后两条书铺街,实在是国内独一无二,弥足珍贵。
二〇一四年浒湾入选了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,二〇一六年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批准浒湾为“中国雕版印刷文化研究保护基地”,并在旧学山房设立“中国印刷博物馆浒湾书铺街分馆”。
第(2/3)页